top of page

培養讀書習慣,談何容易?



根據美國耶魯大學去年發表的研究,在去除了性別、學歷、收入、年齡、種族、職業、健康狀況及婚姻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後,發現讀書的研究對象的壽命比不讀書的平均長接近兩年。該研究結果指出,每星期讀書超過3.5小時的人比起沒有讀書習慣的人的死亡率低23%;每星期最多讀書3.5小時的人的死亡率,也比沒有讀書習慣的人低17%;整體來說,讀書的人的壽命比不讀書的人平均長 23個月。研究同時發現,閱讀報紙和雜誌的人都有類似的結果,不過效果比閱書差得多。

雖然研究強調讀書與壽命不一定是因果關係,但論文作者指出讀書可提高人的記憶力等認知能力,或令讀書的人的壽命較長。

 

然而,香港人生活忙碌,常把「沒有時間」掛在嘴邊,要培養讀書習慣實在談何容易。其實,要養成讀書習慣的關鍵除了時間管理,更需要調整生活環境或作息。

每個人每天都只有廿四小時,撇除睡覺和上班時間,其實我們還有很多空檔時間,只是通常浪費在發呆、看電視、玩手機等行為上。若我們能改變這些生活習慣,將這些時間整理成一段完整的閱讀時間,甚至善用剛起床、乘車、飯後時間、睡前時間等,改變生活習慣以延長這些時間,例如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代替駕車,定能抽出更多時間閱讀。

 

找到閱讀時間,就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的閱讀環境。先不談在上、下班路上的閱讀時間,若在家裡閱讀,就應該為自己安排一個舒適、喜歡、方便的閱讀空間,例如在客廳的一角,不易被人打擾,再放一盞明亮的閱讀燈,將想讀的書藉放在旁,有需要的話再放置一部電腦或筆記本,以備隨時上網找尋資料及記下書中重點,這樣就能增強閱讀的專注力,在短時間內讀到更多內容。

最後就是準備適合自己閱讀的工具及書本,好讓我們能善用每一個閱讀空檔。電子書興起為閱讀的人帶來莫大的方便,一部平板就能裝載很多本書,讓人可隨時閱讀不同書藉。有些書的章節長篇,未必適合在坐車、飯後等零碎時間閱讀,那就讀些十數頁一章的;有些書是輕鬆小品,專注閱讀可能只需數十分鐘,那就有空時便翻閱數頁;有些書需要思考,甚至翻查資料或寫筆記的,那就留待長時間的閱讀空檔才開讀-在不同時間閱讀不同類型的書藉有助提升閱讀效率。

總括而言,要養成閱讀習慣非一朝一夕的事,但只要我們調整生活習慣及作息,定能抽出時間閱讀不同類型的書本,建立健康人生。


bottom of page